共 36 条
从“社会”到“人”:40年教育理论研究的主体转向——以“教育”概念界定为视角
被引:11
作者:
鲁子箫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来源:
关键词:
教育理论;
教育原点;
主体转向;
概念界定;
生命教育;
复杂性;
D O I:
10.16477/j.cnki.issn1674-2311.2020.06.001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改革开放后,教育学科恢复发展至今40余年,教育基本理论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到"人"的主体转向。以"教育"概念的界定为视角,大致可以分为主体遮蔽、主体觉醒、主体复生三个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围绕"教育本质"的探讨,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工具价值被强调,主体性被遮蔽,在界定"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本质主义取向。本世纪以来,学术界回归"原点",强调"主体"的理论自觉逐渐觉醒,伴随着"回归原点""反本质主义"等一些教育新主张,以及"生命·实践"教育、"新教育实验"等教育新思潮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逐步体现,教育迈出了从"工具人"向"主体社会人"转向的第一步。经过二十余年的转型,"教育回归育人原点"在理论和政策层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教育理论实现了主体转向;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作为一种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了"生命在场"和"技术深度参与"的双重性,如何在技术的无限张力和生命本体需求之间寻求有效的平衡成为教育概念界定的关键命题。
引用
收藏
页码:3 / 8+37
+37
页数:7
相关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