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被引:12
作者
刘剑平 [1 ,2 ]
夏换 [3 ]
机构
[1] 湖南科技学院
[2] 双牌赋能数字经济云产业园有限公司
[3] 贵州财经大学
关键词
新工科; 融合创新; 共生理论; 共生模式; 范式;
D O I
10.19903/j.cnki.cn23-1074/g.2021.04.004
中图分类号
G649.2 [中国]; TB-4 [];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08 ;
摘要
"三个面向"新形势下"新工科"融合创新范式的提出极大地拓展了"新工科"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共生理论为"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和实施路径,有助于深度剖析"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深刻内涵及有效解决"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面临的难题。在共生体系组成、共生联结机制、共生作用界面、共生模式、共生生态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体系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理,在强化共生发展理念、构建高效共生模式、营造正向共生环境、畅通共生界面、增强合作共生效能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共生体系的发展路径,以期构建"新工科"融合创新共生发展新型体系,为增强"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新工科”跨界融合研究:必要性、困境及发展路径 [J].
刘剑平 ;
尹向东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 38 (02) :88-93
[2]   中国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 [J].
崔庆玲 ;
刘善球 .
世界教育信息, 2018, 31 (04) :19-26
[3]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与工科专业建设的实践逻辑 [J].
马廷奇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 (02) :36-42
[4]   “新工科”的内涵、主要特征与发展思路 [J].
张海生 .
山东高等教育, 2018, 6 (01) :36-42
[5]   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改革的成效和问题 [J].
朱高峰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 (01) :1-10+31
[6]   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 [J].
顾佩华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6) :1-13
[7]   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J].
章晓明 ;
南旭光 .
成人教育, 2017, 37 (07) :60-64
[8]   工程教育范式:从回归工程走向融合创新 [J].
李茂国 ;
朱正伟 .
中国高教研究, 2017, (06) :30-36
[9]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 [J].
钟登华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3) :1-6
[10]   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 [J].
陆国栋 ;
李拓宇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3) :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