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的内涵、主要特征与发展思路

被引:68
作者
张海生
机构
[1] 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编辑部
关键词
“新工科”; 工程教育改革; 跨界整合; 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2 [教学理论、教学法];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是指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以及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面向当前急需和未来发展需要,运用新兴技术建设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形态,或者改造和升级一批传统工科,构筑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等特征的中国本土化的新型工科。"新工科"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至少包括跨界整合性、超前性与衍生性、创新驱动性、应用实践性以及多样性与个性化等典型特征。未来,"新工科"的发展不仅要加强理论研究,构筑具有中国本土化的新型工科理论体系,还要加强实践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改革新典范。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大工程观统筹工程教育改革、以新兴技术引领工程教育改革、以创新驱动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以协同育人助力工程教育改革。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价值向度与预期效果 [J].
张海生 .
湖北社会科学, 2017, (09) :167-173
[2]   面向新工业体系的新工科 [J].
朱正伟 ;
周红坊 ;
李茂国 .
重庆高教研究, 2017, 5 (03) :15-21
[3]   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 [J].
周开发 ;
曾玉珍 .
重庆高教研究, 2017, (03) :22-35
[4]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 [J].
吴爱华 ;
侯永峰 ;
杨秋波 ;
郝杰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1) :1-9
[6]   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 [J].
李志峰 ;
高慧 ;
张忠家 .
教育研究, 2014, 35 (03) :55-63
[7]   欧美工程教育改革的几个动向 [J].
孔寒冰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 30 (02) :28-32
[8]   “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 [J].
谢笑珍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03) :35-38
[9]   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比较研究 [J].
赵婷婷 ;
买楠楠 .
高等教育研究, 2004, (06) :94-101
[10]  
在新工科的“无人区”如何继续一路风行[N]. 包信和.文汇报. 2017 (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