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举证责任制度的内在逻辑——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31
作者
胡学军
机构
[1] 南昌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证明责任; 中国式举证责任; 真伪不明; 举证责任转换; 证明责任裁判;
D O I
10.16094/j.cnki.1005-0221.2018.05.007
中图分类号
D925.1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仍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尤其流行在证据短缺导致事实难以判断的情况下"转换举证责任"。我国语境中的"真伪不明"及其裁判方法与大陆法系现代证明责任理论名同实异。此种中国式举证责任制度与学界长期倡导的大陆法系经典证明责任理论及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之间均存在矛盾冲突,却高度契合中国文化观念基础,具有其自身内在逻辑与实践合理性。为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一方面,宜在事实认定领域承认并尝试建构此种中国式举证责任理论与制度,另一方面,对现代证明责任制度移植的重心宜从过去注重将"证明责任裁判"作为真伪不明时败诉负担的结果正当化功能,转向将"证明责任分配"作为调整民事审判过程的裁判方法论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105+194 +19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为“事实真伪不明”命题辩护 [J].
胡学军 .
法商研究, 2018, 35 (02) :60-70
[3]   案件事实的归属论证 [J].
黄泽敏 .
法学研究, 2017, 39 (05) :74-92
[4]   证明责任的概念——实务与理论的背离 [J].
李浩 .
当代法学, 2017, 31 (05) :3-10
[5]   论中国“现代”证明责任问题——兼评德国理论新进展 [J].
任重 .
当代法学, 2017, 31 (05) :19-32
[6]   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的再认识——兼论《民诉法解释》第90条、第91条和第108条 [J].
任重 .
法律适用, 2017, (15) :18-28
[7]   “谁主张谁举证”规则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运用 [J].
胡东海 .
法学研究, 2017, 39 (03) :107-124
[9]   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J].
彭华 .
社会科学研究, 2017, (03) :126-133
[10]   证明责任“规范说”理论重述 [J].
胡学军 .
法学家, 2017, (01) :63-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