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协商民主在宪法体制与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被引:66
作者
马一德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协商民主; 宪法体制; 法治中国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政协制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0.0 [理论];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1204 ; 120401 ;
摘要
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在体制框架下系统推进。法治中国所依赖的体制框架,由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所塑造。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系统回应了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党的领导、新中国的民主传统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本土资源等核心命题,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资源。在以人民主权为逻辑起点的"执政党—政权—人民"的宪法体制中,协商民主发挥了功能耦合的作用。人民主权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而获得政治正当性,从而将执政党的意志升华为国家意志;协商民主构成国家决策的实质过程,由此可建构起"执政党—政协—人大"的内在逻辑链条;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则是政治协商的延续。由此,法治中国建设所依赖的体制框架得以清晰展现。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22+206 +206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正确认识、大力推进中国的协商民主 [J].
李昌鉴 .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 2013, (04) :9-13
[2]   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几个问题 [J].
郑万通 .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 2013, (04) :2-8
[3]   在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中健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J].
李君如 .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 2013, (04) :14-18
[4]   协商与代表:政协的宪法角色及其变迁 [J].
高全喜 ;
田飞龙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3, (05) :143-154
[5]   八二宪法的生成与结构 [J].
翟志勇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2, (06) :76-88
[6]   政治宪法学视野中的“八二宪法” [J].
高全喜 .
清华法学, 2012, 6 (06) :26-38
[7]   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协商民主何以须为何以可为 [J].
李强彬 ;
黄健荣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3) :87-95
[9]   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 [J].
强世功 .
开放时代, 2009, (12) :10-39
[10]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J].
渠敬东 ;
周飞舟 ;
应星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6) :104-12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