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期刊
论文检测
AIGC检测
热点
更多
数据
政治宪法学视野中的“八二宪法”
被引:10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高全喜
机构
: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来源
:
清华法学
|
2012年
/ 6卷
/ 06期
关键词
:
政治宪法学;
“八二宪法”;
改革宪法;
去革命化;
生命—结构主义;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D921 [国家法、宪法];
学科分类号
:
030103 ;
摘要
:
"八二宪法"的修宪前提在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与对继续革命论的拒斥。"八二宪法"是改革转型期的政治宪法,而不是常态政治下的法律性宪法,其生成与演进需要政治维度的认知与建构,单纯的司法机制无法奏效。"八二宪法"存在着复调性,是革命与去革命的综合,是在革命造成的政治体制内发生的去革命的宪制安排。"八二宪法"具有独特的代表制三元性,即由党、人大、政协构成的复合代表制,而在时间上表现为一种"生命一结构"主义的演进逻辑。政治宪法学对"八二宪法"的理论审视是主流宪法学之外不可或缺的一种分析视角。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革命、改革与宪制:“八二宪法”及其演进逻辑 一种政治宪法学的解读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高全喜
.
中外法学,
2012,
24
(05)
:907
-926
[2]
政治宪法学的兴起与嬗变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高全喜
.
交大法学,
2012,
(01)
:22
-43
[3]
“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步云
.
炎黄春秋,
2012,
(09)
:1
-6
[4]
宪法与革命及中国宪制问题[J]. 高全喜.北大法律评论. 2010(02)
[5]
代表理论与中国政治——一个比较视野下的考察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景跃进
.
社会科学研究,
2007,
(03)
:16
-21
[6]
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J].
夏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夏勇
.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02)
:4
-17+204
[7]
宪法实施灵活性的底线——再与郝铁川先生商榷
[J].
童之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童之伟
.
法学,
1997,
(05)
:16
-18
[8]
社会变革与宪法的社会适应性——评郝、童两先生关于“良性违宪”的争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韩大元
.
法学,
1997,
(05)
:20
-21+15
[9]
社会变革与成文法的局限性——再谈良性违宪兼答童之伟同志 郝铁川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郝铁川
.
法学研究,
1996,
(06)
:23
-24
[10]
“良性违宪”不宜肯定——对郝铁川同志有关主张的不同看法
[J].
童之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副教授 法学博士
童之伟
.
法学研究,
1996,
(06)
:19
-22
←
1
2
3
→
共 26 条
[1]
革命、改革与宪制:“八二宪法”及其演进逻辑 一种政治宪法学的解读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高全喜
.
中外法学,
2012,
24
(05)
:907
-926
[2]
政治宪法学的兴起与嬗变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高全喜
.
交大法学,
2012,
(01)
:22
-43
[3]
“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步云
.
炎黄春秋,
2012,
(09)
:1
-6
[4]
宪法与革命及中国宪制问题[J]. 高全喜.北大法律评论. 2010(02)
[5]
代表理论与中国政治——一个比较视野下的考察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景跃进
.
社会科学研究,
2007,
(03)
:16
-21
[6]
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J].
夏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夏勇
.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02)
:4
-17+204
[7]
宪法实施灵活性的底线——再与郝铁川先生商榷
[J].
童之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童之伟
.
法学,
1997,
(05)
:16
-18
[8]
社会变革与宪法的社会适应性——评郝、童两先生关于“良性违宪”的争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韩大元
.
法学,
1997,
(05)
:20
-21+15
[9]
社会变革与成文法的局限性——再谈良性违宪兼答童之伟同志 郝铁川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郝铁川
.
法学研究,
1996,
(06)
:23
-24
[10]
“良性违宪”不宜肯定——对郝铁川同志有关主张的不同看法
[J].
童之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副教授 法学博士
童之伟
.
法学研究,
1996,
(06)
:19
-22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