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的恐吓策略及其危害

被引:12
作者
张有春 [1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2]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关键词
艾滋病; 恐吓策略; 污名化; 歧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12.9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R193 [卫生宣传教育];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1004 ; 120402 ;
摘要
在涉及疾病与健康问题的大众宣传教育中,各种不同的说服策略被开发利用,而所有策略的核心,无非是改变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在这些策略背后,为达到教育目的而隐含的"恐吓策略"普遍存在。在我国的艾滋病宣传教育过程中,恐吓策略一度被推到极致。人们在接受宣传教育后,一方面产生了对艾滋病的极大恐惧,另一方面出现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道德化拷问与歧视。恐吓策略对个体、社会及艾滋病防治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危害与影响,但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2]   建构主义视角下艾滋病(AIDS)的概念界定 [J].
张晓虎 ;
EricPFChow ;
景军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4, 36 (06) :58-64+127
[3]   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的文化适宜性——以柳州市的评估研究为例 [J].
张有春 ;
和柳 ;
和文臻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5 (02) :75-79
[4]   污名与艾滋病话语在中国 [J].
张有春 .
社会科学, 2011, (04) :87-92
[5]   关于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违法犯罪现象的分析及政策建议 [J].
徐鹏 ;
曾刚 ;
刘康迈 ;
吕繁 .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 23 (01) :9-10+63
[6]   中国艾滋病的社会科学研究20年 [J].
郇建立 .
社会科学, 2009, (11) :83-91+189
[7]   论恐惧诉求式新闻标题对艾滋病预防的负面影响 [J].
严俊 .
医学与社会 , 2008, (04) :1-4
[8]   浅论艾滋病犯罪及其预防和控制 [J].
徐宜可 .
法制与社会, 2008, (10) :250-251
[9]   艾滋病谣言的社会渊源: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 [J].
景军 .
社会科学, 2006, (08) :5-17
[10]   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 [J].
潘绥铭 ;
黄盈盈 ;
李楯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1) :85-9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