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的社会科学研究20年

被引:20
作者
郇建立 [1 ,2 ]
机构
[1]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
[2]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艾滋病; 社会科学研究; 医学社会学; 医学人类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93 [卫生宣传教育];
学科分类号
1004 ; 120402 ;
摘要
过去2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围绕着艾滋病的起源、后果和防控做了大量的研究。在艾滋病的起源问题上,学者比较关注滋病的社会文化根源、传播途径以及弱势群体的易感性;在艾滋病的后果问题上,一些人探讨了艾滋病对宏观经济和家庭经济的影响,另一些人考察了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庭所遭受的社会歧视;在艾滋病的防控方面,学者们在进行政策倡导的同时,普遍重视艾滋病感染者的社会支持、艾滋病防治的文化敏感性以及NGO的作用。中国艾滋病的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未来的工作应该更加关注感染者的主体性和社会适应以及高危群体的亚文化。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1+189 +18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8 条
[1]   中国九城市2046例男同性爱者与艾滋病相关状况调查概况 [J].
张北川 ;
李秀芳 ;
储全胜 ;
汪宁 ;
汪兆国 ;
周生建 ;
童传良 ;
张敬东 ;
管文辉 ;
崔兆麟 ;
王夏 .
中国性科学, 2008, (08) :6-10
[2]   关爱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中国四地区的个案研究 [J].
尚晓援 ;
陶传进 ;
伍晓明 .
青年研究, 2008, (01) :1-9
[3]   2006-2010年艾滋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J].
李京文 ;
任海英 .
学术界, 2007, (02) :49-59
[4]   熟人社会的污名与污名控制策略——以艾滋病为例 [J].
行红芳 .
青年研究, 2007, (02) :37-43
[5]   社会性别视角与艾滋病防治 [J].
靳薇 .
科学社会主义, 2007, (01) :120-123
[6]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新态势和人类学理论原则之运用 [J].
庄孔韶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1) :58-65
[7]   女性商业性性服务者的组织特征、流动规律及艾滋病防治对策研究——以四川省Y县为例 [J].
富晓星 .
人口研究, 2006, (06) :74-81
[8]   论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的性别歧视——以异性性交往传播的防控为例 [J].
王金玲 .
妇女研究论丛, 2006, (06) :13-18
[9]   农村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以湖北农村的调查为例 [J].
向德平 ;
唐莉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6) :36-42
[10]   中国艾滋病社会政策的推进与改革 [J].
夏国美 .
探索与争鸣, 2006, (11) :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