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艾滋病(AIDS)的概念界定

被引:2
作者
张晓虎 [1 ]
EricPFChow [2 ]
景军 [3 ]
机构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高级研修学院
[2] 莫纳什大学医学院
[3]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艾滋病(AIDS); 建构; 价值观念;
D O I
10.15994/j.1000-0763.2014.06.011
中图分类号
R512.9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艾滋病的概念体系中既有以现代医学知识为核心的科学内涵,也有以道德判断为主体的伦理内涵。不论是其科学界定还是伦理内涵都是由持不同价值观念的科学家、利益集团、政治和社会群体、大众传媒等共同建构的产物。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同性恋的"异常性"导致该群体备受"关注",这种"关注"使得早已存在但未被注意的艾滋病病例在同性恋人群中被"发现",由此展开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解释"、"命名"和"概念界定",大众传媒的报道建构了这一概念体系的伦理内涵。这一过程因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而出现分歧,分歧的化解不是因为某种科学事实,而是在施压、抗议、讨论、协商等社会互动机制的作用下达成的共识。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4+127 +12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我国艾滋病歧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J].
任海英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 9 (01) :143-146
[2]   中国艾滋病社会政策的推进与改革 [J].
夏国美 .
探索与争鸣, 2006, (11) :29-33
[3]   酷儿理论面面观 [J].
李银河 .
国外社会科学, 2002, (02) :23-29
[4]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及其起源(一) [J].
曾毅 .
中国艾滋病性病, 1999, (06) :285-287
[5]  
必须保卫社会[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法) 福柯 (Foucault, 2010
[6]  
艾滋病证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南非) 卡梅伦, 2009
[7]  
艾滋病与媒体[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徐美苓, 2007
[8]  
生命伦理学基础[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英) 恩格尔哈特, 2006
[9]  
20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美)杰弗瑞·威克斯(JeffreyWeeks)著, 2002
[10]  
制造知识[M]. 东方出版社 , (奥)卡林·诺尔-塞蒂纳(KarinD.Knorr-Cetina)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