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条件下的见危不救入刑研究

被引:30
作者
黎宏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见危不救; 见义不为; 举手不劳; 道德义务; 不作为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尽管多数说认为,见危不救不能入刑,但其理由均不具有说服力。陌生人之间的见危不救之中,有"见义不为"型的见危不救和"举手不劳"型的见危不救之分。对自身或者第三人没有现实危险的救助他人生命的"举手不劳"型的"见危不救",不仅不会给自己增加负担,而且还会救助刑法中最为重要的保护法益即他人生命,增加社会整体利益,属于己他两利的行为,无论在保护法益上还是在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最低限度上,都有入刑的必要。这种行为入刑,属于没有风险的行为,不违背人性,与刑法义务道德化无关,既不会导致偶然责任,也不会违反刑法谦抑性原则。不仅如此,在本罪设立之后,还可将历来被作为作为犯处罚的部分见危不救行为吸收进来,使得有关不救助行为的处罚更加完善合理。
引用
收藏
页码:588 / 608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扬善惩恶的“好撒玛利亚人法” [J].
李忠东 .
检察风云, 2017, (05) :54-55
[2]   公众有权获得任何人的证言 [J].
易延友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5, 33 (05) :163-175
[3]   论英美法上的“好撒马利亚人” [J].
李昊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4) :58-81
[4]   法国法上的见义勇为 [J].
叶名怡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4) :21-36
[5]   以“撒玛利亚人法”视角探讨解除公民“施救顾虑” [J].
唐嫣 .
池州学院学报, 2013, 27 (05) :54-57
[6]   见危不救罪的立法分析与可行性探究 [J].
郭晓楠 .
法制与社会, 2013, (20) :231-232
[7]   我国善意救助者法的立法与司法——以国外好撒马利亚人法为考察 [J].
杨立新 ;
王毅纯 .
求是学刊, 2013, 40 (03) :73-84
[8]   对“见危不救”要否入罪的思考 [J].
刘仁文 .
法学杂志, 2013, 34 (04) :26-31
[9]   对“见危不救”犯罪化的合理性质疑 [J].
梁文彩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3, (02) :125-132
[10]   利他主义救助的法律干预 [J].
桑本谦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10) :123-1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