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动态研究

被引:15
|
作者
谷家川 [1 ]
查良松 [1 ,2 ]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2] 安徽师范大学GIS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农业碳源; 结构特征; 皖江城市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灌溉、农地翻耕、农机运用、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7个主要碳源,测算皖江城市带1991~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年的273万t增加到2010年的535万t,年均增长率为10.35%,同时2010年其排放量约占安徽省碳总排放量的4.43%。1991~2010年研究区人均农业碳排放年均增幅2.6%,农业碳排放密度年均增幅5.84%,碳排放强度年均降幅376.9t/亿元。研究区农业碳排放以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为主(占总排放量的59.87%),且化肥碳排放比重年均增长最快达16.18%。各市农业碳排放量六安最大,安庆较大,铜陵最小,其中平均增幅最大为六安2.98万t/a,最小为铜陵0.09万t/a;碳排放强度最大为六安,较大为滁州,最小为铜陵,平均降幅最大为滁州647.74t/(亿元.a),最小为铜陵197.60t/(亿元.a);人均农业碳排放量最大为滁州,最小为铜陵,人均增加量最大为六安4.60kg/a,最小为合肥0.39kg/a;碳排放密度年均增幅最大为芜湖8.36%,最小为马鞍山3.45%。最后根据该区农业碳源的构成特点和动态特征,为其降低农业碳排放提出一些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