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

被引:352
作者
段华平
张悦
赵建波
卞新民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排放; 碳吸收; 碳足迹; 中国;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1.05.020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采用1990-2009年农作物产量、农田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碳吸收量、碳足迹呈现增加趋势,碳吸收强度表现稳定,随着农用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单位面积碳足迹从1990年的0.08hm2/hm2增加到2009年的0.13hm2/hm2。各省(市、自治区)单位面积碳足迹差异十分明显,2009年最高的福建为0.27hm2/hm2,最低的黑龙江为0.08hm2/hm2。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碳生态盈余,碳足迹占同期生产性土地面积(耕地)的比例在10%左右,但随着年份的递进,所占比例有增大的趋势,1990年为8.46%,2009年为12.75%。
引用
收藏
页码:203 / 20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阶段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 [J].
田云 ;
李波 ;
张俊飚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1) :59-63
[2]  
日本长期不同施肥稻田N2O和CH4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J]. 罗良国,近藤始彦,伊藤纯雄.应用生态学报. 2010(12)
[3]   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钟太洋 .
地理学报, 2010, 65 (09) :1048-1057
[4]   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框架——支撑我国环境外交的碳排放研究新思路 [J].
樊杰 ;
李平星 ;
梁育填 .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 (01) :61-68
[5]   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基于国家耕地土壤监测数据 [J].
程琨 ;
潘根兴 ;
田有国 ;
李恋卿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12) :2476-2481
[6]   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 [J].
赵荣钦 ;
秦明周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 (02) :1-6+11
[7]  
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气体净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M]. 气象出版社 , 李克让主编, 2002
[8]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sequestration duration and carbon saturation on estimates of soil carbon capacity[J] . Tristram O. West,Johan Six.Climatic Change . 2007 (1)
[9]  
A 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 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 Tristram O West,Gregg Marland.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 2002 (1)
[10]  
The potential of world cropland soils to sequester C and mitigate the greenhouse effect[J] . R. Lal,J.P. Bruce.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 19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