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化、物化与拜物教——论《资本论》对《大纲》的超越与发展

被引:9
作者
孙乐强
机构
[1]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关键词
物象化; 物化; 拜物教; 《大纲》; 《资本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3.07.007
中图分类号
A81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F091.9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
学科分类号
030501 ; 030504 ; 060207 ; 020102 ;
摘要
所谓物象化,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颠倒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物化则是指,事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颠倒为物的自然属性。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物象化只是最初层级的颠倒,物化则是对前者颠倒的进一步颠倒。而拜物教范畴在客体维度上不仅包括物象化过程,而且还包括物化过程,是两者的合一。除此之外,拜物教还包括主体维度上的内涵,即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在观念层面上把这种物象化和物化过程当作真理接受下来。在《大纲》中,马克思虽然看到了拜物教与物象化、物化的内在关系,但他并没有揭示拜物教产生的真正根源,而是将其定位为一种理论错认,也没有从主体维度深层挖掘拜物教批判理论与文化霸权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更没有找到解构拜物教的科学之路。这些缺陷的产生,是与《大纲》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片面认识联系在一起的。而《资本论》则在上述两个问题上均完成了对《大纲》的超越与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重思“物化”——从Verdinglichung与Versachlichung的区分入手 [J].
刘森林 .
哲学动态, 2012, (10) :5-12
[2]   对物化、认知、承认的几点误解 [J].
A.霍耐特 ;
胡云峰 .
世界哲学, 2012, (05) :114-121
[3]   “物象化”与“物化”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 [J].
平子友长 ;
李乾坤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 (04) :69-76
[4]   物、物化、物象化:马克思物论的新认识 [J].
刘森林 .
高校理论战线, 2012, (07) :14-20
[5]   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 [J].
刘召峰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9 (01) :17-23
[6]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辩证特性及其当代启示 [J].
唐正东 .
哲学研究, 2010, (07) :3-9+128
[7]  
大纲.[M].(意) 奈格里;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3,
[9]  
物象化论的构图.[M].(日)广松涉著;彭曦;庄倩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