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固有刑事责任的提倡及其教义学形塑

被引:62
作者
耿佳宁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关键词
犯罪主体; 代位责任; 固有责任; 组织过失; 预见可能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出于刑事政策的需要引入刑事合规理念,并不必然导致单位犯罪归责模式的转变。放弃以自然人为中介的单位代位责任,必须先放弃存在意义的犯罪主体论。犯罪主体论导致我国单位犯罪制度的实然效能明显低于应然效能,而在有限的实然效能之内,又可能因个人犯罪株连无辜单位,因单位犯罪株连无辜个人。犯罪只能由自然人实施,单位固有责任属于组织责任,其教义学构建自始便区别于自然人犯罪的行为责任、道义责任。应当部分放弃存在意义的罪责观念,将单位刑事归责的核心锚定在客观,主观归责仅具有消极意义。对于犯罪的发生,若单位自身存在以不容许的管理缺陷为根据的组织过失,单位应受归责,除非其无法预见单位成员会恶意规避本单位体制进行犯罪;若单位业已制定并落实了适当的合规计划,单位无论如何都不受归责。
引用
收藏
页码:1489 / 1508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77 条
[41]   单位盗窃研究 [J].
姜先良 ;
张冬霞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3, (05) :138-141
[42]   单位犯罪的若干问题新探 [J].
黎宏 .
法商研究, 2003, (04) :44-52
[43]   试论单位犯罪的主体结构——“新复合主体论”之提倡 [J].
熊选国 ;
牛克乾 .
法学研究, 2003, (04) :90-97
[44]   单位犯罪定义辨析 [J].
刘志远 .
人民检察, 2003, (07) :23-25
[45]   单位犯罪:以规范为视角的分析 [J].
陈兴良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1) :15-22
[47]   浅析我国刑法中的连带之罪 [J].
王晓东 ;
郑永昶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1, (06) :31-34
[48]   论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 [J].
黎宏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1, (04) :65-72
[49]   一个单位犯罪、两个犯罪构成——双罚制理论依据新探 [J].
刘骁军 .
政治与法律, 2001, (03) :28-31
[50]   (法人)单位犯罪立法理论与实践运作的逆向评价 [J].
杨兴培 .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1, (03) :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