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证与概率:电子证据的客观化采信

被引:68
作者
刘品新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电子证据; 证据采信; 印证; 概率; 证明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大规模案例的统计分析表明,司法人员对电子证据的采信水平堪忧。这源于电子证据的专业性同自由心证原则之间的天然冲突。要破解该体制性障碍,应当构建客观化的采信机制。这一要求暗合我国强调印证证明模式的传统,但是必须着手理论再造,即通过创设关于电子证据的"孤证绝对否定"、"不同节点印证"、"属性痕迹补强"、"区间权衡"等规则,打造虚拟空间的印证体系。在数据科学时代,还可以基于概率的乘积规则设计电子证据印证公式,进一步实现电子证据的概率化采信。从注重经验判断转向追求客观量化,是电子证据采信的未来走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27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刑事印证证明新探 [J].
龙宗智 .
法学研究, 2017, 39 (02) :149-167
[2]   电子证据的基础理论 [J].
刘品新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7, 25 (01) :151-159
[3]   论电子证据时代的到来 [J].
樊崇义 ;
李思远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7 (02) :99-106
[4]   论证据相互印证规则 [J].
陈瑞华 .
法商研究, 2012, 29 (01) :112-123
[6]   电子证据检察实务研究 [J].
周晓燕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1, (01) :58-65
[7]   论电子证据的定案规则 [J].
刘品新 .
人民检察, 2009, (06) :37-40
[9]  
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相互印证”与“自由心证”之辩——相互印证弊端之实证分析[J]. 张文娟.证据学论坛. 2007(02)
[10]   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性与合理限度 [J].
李建明 .
法学研究, 2005, (06) :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