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5 条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洪涝灾害研究
被引:12
|作者:
彭维英
[1
,2
]
殷淑燕
[1
]
朱永超
[1
,3
]
鲍小娟
[1
]
任利利
[1
]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2] 暨华中学
[3] 华阳中学
来源:
关键词:
汉江上游;
洪涝灾害;
历史时期;
小波分析;
D O I:
10.13961/j.cnki.stbctb.2013.04.011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208BC—2010AD)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该区域洪涝灾害等级、时间(阶段、季节、周期等)和空间变化规律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 220a间,汉江上游共发生洪涝灾害336次,平均6.6a发生1次,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5—9月份)。该区域洪涝灾害划分为轻度洪灾、中度洪灾、重度洪灾和特大洪灾,分别占洪涝灾害总数的24.7%,29.5%,40.5%和5.3%。小波分析显示各级洪灾分别存在2~5a,38~40a,120a,160a的周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清代道光年间前期、清代光绪年间和民国后期至20世纪末为洪涝灾害多发期。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以安康盆地为中心向南、向北、向东、向西递减,存在两个高频中心和两个低频中心。大气环流异常,特殊地形条件,河流本身的水系特征,河道的弯曲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造成该区域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289 / 294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