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技术”发展史与知识的“回归”

被引:31
作者
陈丽 [1 ]
郑勤华 [2 ]
徐亚倩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
[2]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
关键词
知识观; 网络化知识; 媒介技术; 知识本质; 知识的“回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知识观是对知识本质的认识,是教育的认识论,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性问题,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乃至教育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知识是人类对认知客体的认知和表征,受到媒介技术的影响,技术变革也推动着知识观的进步。以媒介技术发展为线索,知识的“技术”发展史可划分为口传时期、手写文字时期、印刷文字时期、电子传播时期、数字传播时期五个阶段,其在知识的表征形态、存储方式、传播载体、主要类型、传播方式上均有差异。在数字传播时期,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空间使得知识内涵扩展、知识数量激增,随之出现的网络化知识呈现出分布式存储、动态变化、综合性碎片化、知识生产即传播等特点。知识的本质属性从静态的线性知识演变为动态的网络化知识。网络化知识呈现出复杂网络演化的规律,对其表征与抽取是揭示网络知识演化规律的关键。网络化知识可以汇聚人类全部智慧,通过“涌现”实现对认知客体的整体识别,能够及时汇聚并传播最新前沿成果,在完整性、复杂性、动态性三方面呈现“回归”知识本源的趋势。网络化知识的出现将引发教育内容和组织方式变革,推动学校与社会日益融合,并呼唤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
引用
收藏
页码:3 / 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2]   互联网社区中网络化知识实体抽取研究 [J].
王怀波 ;
郑勤华 .
开放学习研究, 2022, 27 (02) :7-16
[3]   联通主义 [J].
史蒂芬道恩斯 ;
肖俊洪 .
中国远程教育, 2022, (02) :42-56+77
[4]   网络化知识的内涵解析与表征模型构建 [J].
王怀波 ;
陈丽 .
中国远程教育, 2020, (05) :10-17+76
[5]   联通主义视阈下的cMOOC知识生产的实证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对比分析 [J].
李小杉 ;
陈丽 ;
王文静 ;
李艳燕 .
中国远程教育, 2020, (01) :23-34+76
[6]  
“互联网+教育”的知识观:知识回归与知识进化[J]. 陈丽,逯行,郑勤华.中国远程教育. 2019(07)
[7]   人工智能2.0与教育的发展 [J].
潘云鹤 .
中国远程教育, 2018, (05) :5-8+44+79
[9]   教育的“技术”发展史 [J].
郭文革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 9 (03) :137-157+192
[10]  
反思教育[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