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具身何以可能——论具身的人工智能与具身的教育实践

被引:20
作者
郑旭东 [1 ]
王美倩 [2 ]
周子荷 [1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2] 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具身认知; 教育实践; 具身教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文章从认知的具身观点出发,探讨了基于“表征—计算”的符号型人工智能向基于“模拟—复现”的具身型人工智能转变的逻辑必然。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具身人工智能实现了从身体延伸到技术赋能的跨越,为构建超生物肢体、超生物感官和超生物大脑整合的具身型智能教育技术系统,以具身认知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耦合发展促进教育与经验的统一,推动教育实践具身水平持续提升,为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行分离等离身教育难题开辟了新道路。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挑战与出路 [J].
郑旭东 ;
周子荷 ;
贾洋洋 .
中国电化教育, 2022, (02) :8-14
[3]   后信息时代教育实践的具身转向——基于哲学、科学和技术视角的分析 [J].
王美倩 ;
郑旭东 .
开放教育研究, 2020, 26 (06) :69-76
[4]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实然分析:教学自动化的方法与限度 [J].
张志祯 ;
张玲玲 ;
罗琼菱子 ;
郑葳 .
中国远程教育, 2019, (03) :1-13+92
[5]   论具身学习及其设计: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 [J].
郑旭东 ;
王美倩 ;
饶景阳 .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 (01) :25-32
[6]   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历史审视 [J].
李芒 ;
郑葳 .
电化教育研究, 2006, (05) :3-9
[7]  
第四次工业革命.[M].施瓦布.中信出版社.2016,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人民出版社.2013,
[9]  
民主主义与教育.[M].(美)约翰·杜威(JohnDewey)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  
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M].(美)D.E.司托克斯(DonaldE.Stokes)著;周春彦;谷春立译;.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