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共犯制度存在的逻辑矛盾——以教唆、帮助自杀的实践处理方案为切入点

被引:19
作者
王志远
机构
[1] 吉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教唆; 帮助自杀; 共同犯罪主体; 解决矛盾;
D O I
10.13415/j.cnki.fxpl.2011.05.018
中图分类号
D924.11 [犯罪];
学科分类号
0306 ; 030605 ;
摘要
将单纯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直接按照分则故意杀人罪处理的做法破坏了"实行行为"定型性,导致了我国共犯制度存在根基被毁坏的危险。由于我国共犯制度参与犯处罚条件设定根本无法容纳单纯教唆、帮助自杀行为,上述危险确切地讲就是一种"自毁"。尽管在分则中为参与自杀单设罚则可以化解这种危险,但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刑法分则规范体系的逻辑不完整。因此将单纯教唆、帮助自杀作为共犯进行处罚就具有了必然性,然而这就意味着应当放弃我国现行参与犯处罚条件设定的"主体间"制度思维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5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共犯制度模式比较研究——以解读我国共犯制度模式为线索[J]. 王志远.刑法论丛. 2008(03)
[2]   论教唆自杀行为的可罚性 [J].
张果 .
兰州学刊 , 2008, (07) :127-130
[3]   论教唆他人自杀的犯罪性来源 [J].
胡海 .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08, (03) :79-82
[4]   论教唆他人自杀的法律性质 [J].
倪宇奇 ;
聂新国 .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S2) :55-56
[6]   刑法中的自我答责 [J].
冯军 .
中国法学, 2006, (03) :93-103
[7]   教唆他人自害行为的立法思考 [J].
吴访非 ;
佟曾 ;
张俊英 .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68-70
[8]   刑法的规范化诠释 [J].
冯军 .
法商研究, 2005, (06) :64-75
[10]   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刍议 [J].
冯凡英 .
人民检察, 2004, (02)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