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圈层化”的时代特征、生成机制与风险防控

被引:64
作者
罗琳
机构
[1]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青年; 圈层化;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圈层;
D O I
10.16034/j.cnki.10-1318/c.2022.03.004
中图分类号
D432.6 [青年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在网络社会,青年“圈层化”已成为一种显著的群体现象,呈现出圈层选择自由、圈层身份独立、圈层内容小众与圈层表达方式独特的基本特征。互联网技术结构变革为圈层多样化提供了基本场域及条件,并传导至社会结构层面,在资本与媒体的推动下,青年对网络圈层的诉求不断扩大,最终强化了个体层面对存在感、认同感及归属感的精神需要,青年网络“圈层化”得以生成。青年网络“圈层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帮助青年满足情感需求、丰富发展自我,但也需警惕这一现象易引发信息壁垒、道德标准认知偏差、教育者“失语”与脱离现实的风险。对此,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通过疏通信息传输渠道、引导青年价值取向、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等方式,实现风险防控与化解。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兴趣圈消费涌上Z世代的账单.[N].罗希;刘开阳;慕蓉菲;.中国青年报.2020,
[2]   青年圈群脉动的媒介感知与文化诠释——基于“饭圈”现象的叙事分析 [J].
胡玉宁 ;
徐川 .
中国青年研究, 2020, (11) :70-79+93
[3]   论当代青年的圈层认同感的话语建构 [J].
陈帅 .
中国青年研究, 2020, (11) :80-86
[4]   网络圈层如何赋能青年 [J].
王文艳 .
人民论坛, 2020, (26) :120-121
[5]   透视青年“圈层化”现象:表征、缘由及引导 [J].
项久雨 .
人民论坛, 2020, (01) :104-106
[7]  
“圈层化传播”:青少年网络语言的互动聚合机制研究.[J].朱沁怡;.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6, 02
[8]   社会学中的机制解释——兼评《儒法国家:中国历史的新理论》 [J].
魏海涛 .
社会学评论, 2017, 5 (06) :88-95
[9]   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 [J].
黄汉平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4) :125-129
[10]  
新异化的诞生.[M].哈特穆特·罗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978-7-208-149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