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张槽对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117
|
作者
刘树根 [1 ]
王一刚 [2 ]
孙玮 [1 ]
钟勇 [3 ]
洪海涛 [2 ]
邓宾 [1 ]
夏茂龙 [2 ]
宋金民 [1 ]
文应初 [2 ]
吴娟 [1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关键词
拉张槽; 油气; 海相; 克拉通;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四川盆地现今为挤压性的沉积盆地,地表所见构造也均为压性构造;但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拉张运动(地裂运动)并形成了张性构造(拉张槽等)。现今盆地内已发现的主要拉张槽有开江-梁平海槽(拉张槽)和绵阳-长宁拉张槽。开江-梁平海槽(拉张槽)是四川盆地内深埋地下的二叠纪-三叠纪之间的一个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深水碳酸盐岩沉积区,是在峨眉地裂运动理论启示下因生物礁油气藏勘探而发现的。绵阳-长宁拉张槽是四川盆地内发育于早寒武世的一个南北向的下寒武统巨厚碎屑岩沉积(降)区,是在兴凯地裂运动理论指导下通过构造-沉积综合研究而发现的。2个拉张槽的发现和特征研究均经历了漫长过程。拉张槽的形成演化不仅控制了优质泥质烃源岩和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岩的发育,而且为优质泥质烃源岩-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岩组合的形成和油气成藏效应及规模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致使环拉张槽周缘地区是克拉通盆地内油气分布最丰富的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 / 23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100 条
  • [41] 华南陆块的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观察、解释与检验
    李献华
    李武显
    何斌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2, 31 (06) : 543 - 559
  • [42] 华南古板块兴凯地裂运动特征及对油气影响
    孙玮
    罗志立
    刘树根
    陶晓风
    代寒松
    [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3 (05) : 1 - 8+188
  • [43] 渝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马文辛
    刘树根
    陈翠华
    黄文明
    张长俊
    宋光永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1, 30 (02) : 160 - 171
  • [44] 上扬子北缘震旦纪-早古生代沉积演化与储层分布特征
    余谦
    牟传龙
    张海全
    谭钦银
    许效松
    闫剑飞
    [J]. 岩石学报, 2011, 27 (03) : 672 - 680
  • [45] 峨眉地幔柱与广旺—开江—梁平等拗拉槽形成关系
    姚军辉
    罗志立
    孙玮
    王睿婧
    [J].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01) : 97 - 101
  • [46] 四川盆地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烃源岩评价
    付小东
    秦建中
    腾格尔
    王小芳
    [J]. 石油实验地质, 2010, (06) : 566 - 571+577
  • [47]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海槽相大隆组优质烃源岩
    夏茂龙
    文龙
    王一刚
    洪海涛
    范毅
    文应初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6) : 654 - 662
  • [48]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特征
    刘树根
    马永生
    蔡勋育
    徐国盛
    王国芝
    雍自权
    孙玮
    袁海锋
    盘昌林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4) : 345 - 354
  • [49] 峨眉地裂运动和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实践
    罗志立
    [J].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04) : 419 - 424
  • [50] 四川盆地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碳酸盐岩斜坡相带沉积特征
    王一刚
    文应初
    洪海涛
    夏茂龙
    范毅
    文龙
    孔令霞
    武川红
    [J]. 古地理学报, 2009, 11 (02) : 143 -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