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危害性理论: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

被引:132
作者
陈兴良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
社会危害性; 犯罪概念; 形式; 实质;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06.04.001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社会危害性理论是苏联刑法学的遗产之一,它至今仍在我国刑法学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基于罪刑法定原则,本文对社会危害性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本文对社会危害性的形成史进行了历史考察,对犯罪概念,包括形式概念、实质概念与混合概念进行了法理辨正,指出了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之间的相悖性,由此形成犯罪认定中犯罪构成的形式判断与社会危害性的实质判断之间的对立性,并对犯罪构成体系中的社会危害性观念作了评析。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混合的犯罪概念之提倡——兼与陈兴良教授商榷 [J].
苏彩霞 ;
刘志伟 .
法学, 2006, (03) :81-91
[2]   罪刑法定原则下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犯罪概念新解 [J].
黎宏 .
法学评论, 2002, (04) :10-19
[3]   社会危害性理论之辨正 [J].
刘艳红 .
中国法学, 2002, (02) :164-177
[4]   为现行犯罪概念辩护 [J].
李立众 ;
柯赛龙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9, (02) :54-61
[5]   中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概念的双重结构和功能 [J].
王世洲 .
法学研究, 1998, (05) :116-125
[7]   从外在形式到内在价值的追求──论罪刑法定原则蕴含的价值冲突及我国刑法应有的立法选择 [J].
陈忠林 .
现代法学, 1997, (01) :30-40
[8]   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 [J].
储槐植 .
法学研究, 1988, (02) :26-31
[9]  
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张永红著, 2004
[10]  
刑法概说(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大塚仁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