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的民法定位及保护模式

被引:65
作者
郑晓剑
机构
[1] 厦门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权; 法益; 权利化模式; 行为规制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在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在民法上如何选择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取决于人们如何认识、评价个人信息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民法上的定位。个人信息同时具有个人属性和公共属性,单纯地强调某一属性均无法凸显个人信息的本质特征,故而在立法上应适当舒缓个人信息保护及利用之间的张力。不仅如此,个人信息的内涵模糊、外延宽泛,难以达到权利客体所应具有的具体特定且界限分明的品质要求,故而不宜在模糊、笼统的个人信息之上设定一项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的"个人信息权"。否则,不仅无法为行为人划定清晰的行为禁区,而且在适用上难免与已有的人格权体系发生冲突、抵牾,可谓得不偿失。衡诸民法原理和社会现实,应当采用行为规制模式为个人信息主体提供必要的、适度的民法保护。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30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民法典人格权编的亮点与创新 [J].
王利明 .
中国法学, 2020, (04) :5-25
[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定位 [J].
周汉华 .
法商研究, 2020, 37 (03) :44-56
[3]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问题的回应型治理 [J].
郭春镇 ;
马磊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20, 26 (02) :180-196
[4]   论民法典编纂视角下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J].
张彤 .
行政管理改革, 2020, (02) :28-34
[5]   个人信息的双重属性与行为主义规制 [J].
丁晓东 .
法学家, 2020, (01) :64-76+193
[6]   个人信息收集:告知同意原则适用的限制 [J].
张新宝 .
比较法研究, 2019, (06) :1-20
[7]   “信息”与“数据”的私法界定 [J].
彭诚信 ;
向秦 .
河南社会科学, 2019, 27 (11) :25-37
[8]   民法典编纂视野下的个人信息保护 [J].
程啸 .
中国法学, 2019, (04) :26-43
[9]   个人信息权作为民事权利之证成:以知识产权为参照 [J].
吕炳斌 .
中国法学, 2019, (04) :44-65
[10]   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模式选择 [J].
王成 .
中国社会科学, 2019, (06) :124-14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