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产部门的价值分割: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

被引:15
作者
乔晓楠
李欣
机构
[1]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非生产劳动; 非生产部门; 价值分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091.9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60207 ; 020102 ; 0201 ; 020105 ;
摘要
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与资本循环的运动中存在一些从事非生产劳动的非生产部门,它们不创造价值但发挥着特定的非生产职能。基于上述洞见,本文尝试利用一个引入非生产部门的价值与生产价格模型,针对其从生产部门分割价值的方式与测度开展研究。在一定的投入产出关系下,非生产部门通过提供收费服务,既可以从生产过程中直接分割价值,又可以从劳动力再生产的消费中间接分割价值。据此对中国2000年至2014年非生产部门的情况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国非生产部门分割的价值量占当期社会总价值量的比例先降后升,在7.66%至9.54%之间变化。其中,批发贸易、金融、房地产等部门分割价值的占比排名靠前,并且不同的非生产部门分割价值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49
页数:28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31]   马克思—斯拉法均衡与特征值问题——摩尔—彭诺斯伪逆的一个应用 [J].
李帮喜 ;
藤森赖明 .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2, 3 (03) :114-126
[32]   固定资本的更新与马尔可夫过程 [J].
藤森赖明 ;
李帮喜 .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0, 1 (04) :1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