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否允许抽象危险犯反证问题研究

被引:112
作者
付立庆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抽象危险犯; 行为犯; 反证; 推定; 危险驾驶罪;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3.06.012
中图分类号
D924.11 [犯罪];
学科分类号
0306 ; 030605 ;
摘要
对于应否允许抽象危险犯以"具体的案件中并未发生相应的危险"为由而出罪,学术界存在分歧,实务部门也未达成共识。其实,对包括危险犯在内的所有犯罪都应作实质化的理解。由于抽象危险犯中的危险是推定的危险而非拟制的危险,因此应当允许反证危险不存在而出罪。在我国刑法中,应允许反证的抽象危险犯除"醉驾型"危险驾驶罪外,还包括伪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伪造货币罪、私自开拆、毁弃、邮件、电报罪、传播性病罪等犯罪。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刑罚积极主义立场下的刑法适用解释 [J].
付立庆 .
中国法学, 2013, (04) :149-157
[2]   论危险故意 [J].
欧阳本祺 .
法学家, 2013, (01) :48-62+177
[3]   “但书”是对抽象危险犯进行适用性限制的唯一根据 [J].
谢杰 .
法学, 2011, (07) :26-33
[4]   抽象危险犯的反思性审视与优化展望——基于风险社会的刑法保护 [J].
谢杰 ;
王延祥 .
政治与法律, 2011, (02) :75-81
[5]  
抽象危险犯的基础和边界[J]. 约克·艾斯勒,蔡桂生.刑法论丛. 2008(02)
[6]   危险犯质疑 [J].
杨兴培 .
中国法学, 2000, (03) :121-134
[7]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黎宏, 2012
[8]  
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张明楷, 2011
[9]  
刑法综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林东茂, 2009
[10]  
危险犯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舒洪水,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