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地区历史重大洪涝灾害情景下的人口和GDP物理暴露量分析

被引:11
|
作者
黄红铸 [1 ]
崔玉娟 [1 ]
叶瑜 [1 ,2 ]
方修琦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 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江浙沪地区; 历史重大洪涝; 物理暴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利用江浙沪地区1644~1949年洪涝灾害数据库,基于年受灾县次,对该地区历史重大洪涝灾害年进行了辨识,并以历史重大洪涝灾害为情景,对其重现于2010年的人口和GDP物理暴露量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按受灾县次划分,1644~1949年江浙沪地区重大洪涝灾害频率在50~100年一遇的为1670年、1683年、1804年;100~300年一遇的为1823年、1849年;300年一遇的为1931年;(2)重大洪涝灾害暴露区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地区;(3)6次重大洪涝灾害情景下,人口物理暴露量基本超过2010年该区人口总量的40%,而GDP物理暴露量则几乎超过了其总量的50%;(4)江苏受灾最为明显,上海受灾幅度波动最大,尤其是在100年一遇洪涝灾害前后受灾影响差距很大,浙江受灾影响相对稳定;(5)该区人口、GDP物理暴露量并不一定与受灾县次呈典型的正相关关系,可能与其人口、经济分布格局等因素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801 / 80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