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转向

被引:34
作者
侯浩翔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 素质模型理论; 人工智能; 大数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2 [教学理论、教学法];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但在高校培养实践中却有待改善,智能时代的到来更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深层困境与转变趋向。该文基于素质模型理论视角,分析得出高校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创造性思维生成、创新能力提升与创新知识建构可能遭遇的系统性危机;而借助于智能设备的数据收集与算法编辑、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模拟、人机交互与情感计算能力,将促使或迫使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转向创造人格塑造、高阶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本体能力培育和学生创新主体知识建构,在此过程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处于先导性、全局性的关键地位。为此,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构筑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框架体系,引导高校探索人机协同的创新教学系统,促进教师德育方式改进和数据智慧提升,调动社会组织参与智能教育标准制定及创新氛围营造。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基于多群组结构模型的学校创新氛围与教师教学创新关系研究 [J].
侯浩翔 ;
王旦 .
现代教育管理 , 2018, (09) :74-79
[2]   面向在线学习的多模态情感计算研究 [J].
薛耀锋 ;
杨金朋 ;
郭威 ;
李卓玮 .
中国电化教育, 2018, (02) :46-50+83
[3]   深度学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J].
余凯 ;
贾磊 ;
陈雨强 ;
徐伟 .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0 (09) :1799-1804
[4]   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
刘彭芝 ;
周建华 ;
张建林 .
教育研究, 2013, 34 (01) :58-64
[5]   基于冰山模型的知能课程目标确定 [J].
李赛男 ;
颜士刚 .
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1) :22-26
[7]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J].
周培松 ;
孟三爱 .
科技创业月刊, 2006, (12) :63-64
[8]   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 [J].
钟志贤 .
电化教育研究, 2004, (12) :21-28
[9]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 [J].
曾德琪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1) :43-48
[10]   走向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观 [J].
郝德永 .
教育研究, 2001, (06) :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