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

被引:4
作者
励轩
机构
[1]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中华民族; 翻译; 辜鸿铭; 三民主义; 《毛泽东选集》;
D O I
10.19862/j.cnki.xsyk.000363
中图分类号
H315.9 [翻译];
学科分类号
050201 ;
摘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有一段较长的演变过程。与中文“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内涵一样,辜鸿铭最初所使用的the Chinese nation多指汉人。毕范宇、李培恩通过翻译孙中山著作而在处理“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毕范宇区分了nation和race,李培恩有意识地用Han来称汉人,为解决“中华民族”相关概念英文翻译中的范围问题以及多层次性问题奠定了基础。《中国之命运》的英译者将汉人和中国人进行了精确区分,汉人用Han专称,中国人通常用Chinese来指称,明晰了the Chinese nation表示现代中国全体国民的含义以及现代中国认同的多层次性。概念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始文本的再创造,在再创造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政治力量对同一问题的不同阐释,这背后则与他们所倡导和遵循的不同政治理念有关。国民党长期以来主张建构以中华民族为国族的单一民族国家,对境内各民族的民族地位通常持否定态度,因此《中国之命运》的官方翻译也会秉持对境内各民族去民族化的原则。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相关概念的英文翻译一方面会突出中华民族代表中国全体国民,另一方面也强调各民族具有民族地位,同时还会表明两种“民族”存在着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205 / 21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2]   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百年演进历史 [J].
励轩 .
民族研究, 2021, (03) :1-14+139
[3]   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概念百年发展史的启示 [J].
石硕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36 (03) :1-12+205
[4]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精英关于中华民族建设问题的讨论 [J].
励轩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2 (02) :18-25
[5]   深化中华民族自觉史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J].
黄兴涛 .
民族研究, 2020, (06) :9-13
[6]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话语下的“民族”“种族”和“国族” [J].
郑大华 .
史学月刊, 2020, (08) :5-8
[7]  
命运多舛的《中国之命运》[J]. 卢毅.抗战史料研究. 2016(02)
[8]   “少数民族”概念的产生与早期演变——从1905年到1937年 [J].
杨思机 .
民族研究 , 2011, (03) :1-11+108
[10]   苏联人民的民族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J].
И·П·查麦梁 ;
赵龙庚 .
民族译丛, 1982, (01) :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