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有效性的认识路径:基于程序—结果的分析框架

被引:7
作者
彭勃
李姚姚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理性; 协商民主; 治理;
D O I
10.13644/j.cnki.cn31-1112.2014.10.001
中图分类号
D621 [政治制度];
学科分类号
030202 ;
摘要
理性是实践的基础,它在政治、行政领域表现为各种组织和制度。协商的产生和广泛应用源于从实践理性到交往理性、选择理性到有限理性的两种修正,从这两种修正中可以得出认识协商有效性的程序与结果两个维度。基于这两个维度,我国的协商实践可以分为决策型协商、解压型协商、告示型协商、谏言型协商四类。在统一框架内把握每类协商的特征和问题,是增强协商有效性的前提。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1]  
Deliberation,Single-Peakedness,andthePossibilityofMeaningfulDemocracy:EvidencefromDeliberativePolls. ChristianList,RobertC Luskin,JamesFishkin. TheJournalofPolitics . 2013
[12]  
民主的模式[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英)戴维·赫尔德(DavidHeld)著, 1998
[13]  
国家的视角[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詹姆斯·C.斯科特(JamesC.Scott)著, 2004
[14]  
西方哲学史[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谢地坤主编, 2005
[15]  
The practi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Results fromfour large-scale trials. Edward C Wee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 2000
[16]  
公共协商[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美) 博曼, 2006
[17]  
单向度的人[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美) 马尔库塞 (Marcuse, 2006
[18]  
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M]. 人民出版社 , 李佃来, 2006
[19]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an Unlikely Place: Deliberative Polling in China. James S. Fishkin,Baogang He,Robert C. Luskin,Alice Siu.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 2010
[20]   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 [J].
姚大志 .
社会科学研究, 2010, (01) :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