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

被引:177
作者
段禹
崔延强
机构
[1]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新文科; 时代意蕴; 理论内涵; 路径框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2.3 [课程];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一环,新文科建设根植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我国新时期面临的发展难题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新趋势的时代背景中。在建设目标上,新文科建设强调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引领;在学科管理上,强调由学科专业目录导向转向现实需求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由专业培养走向多学科、模块化、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在涉及领域上,包括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国家战略发展、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社会进步与人民需求发展所产生的新兴文科4个方面。在实践中,新文科建设需要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重拾人文社会学科的现实关怀与批判精神,创新多主体联动的动态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分层次、分类别地深入推进一流文科专业建设,并建立价值多元、方法灵活的文科评价制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2]   人工智能的学科化:从智能科学到智能社会科学 [J].
高奇琦 .
探索与争鸣, 2018, (09) :84-90+141
[3]   从简单从属到高度契合:高校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转换 [J].
薛勇 .
江苏高教, 2017, (10) :80-82+95
[4]   “人工智能+法律”十大趋势 [J].
曹建峰 .
机器人产业, 2017, (05) :86-96
[5]   知识生产模式Ⅲ促进超学科快速发展的特征研究 [J].
黄瑶 ;
马永红 ;
王铭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 37 (06) :37-45
[6]   现代性语境下高校学术量化评价的隐忧及超越论析 [J].
崔延强 ;
吴叶林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15, (05) :15-20
[7]   层级管理与横向交叉:知识发展对学科目录管理的挑战 [J].
沈文钦 ;
刘子瑜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 9 (02) :25-37+188
[8]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 [J].
叶继元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7 (01) :97-110+160
[9]   时势之必需,学术之大业——设立语言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意义和学理基础 [J].
刘丹青 ;
张伯江 .
语言科学, 2010, 9 (01) :14-18
[10]  
第四次工业革命[M]. 中信出版社 , 施瓦布,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