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礼乐的实学进程及文学意义

被引:0
|
作者
韩伟
机构
[1]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清代礼乐; 实学化; 诗歌; 戏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6.2 [古代文学(~1840年)]; K249 [清前期(1616~1840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中国古代,礼乐不仅是社会文化与文学艺术相互联系的“中间态存在”,更是解读文学发展的重要窗口。礼乐在清代的实学化进程包括礼乐经世及困境思考、礼乐调试及现代转型、礼乐实学化的实现三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礼乐的德性因子被逐渐替换,表现为伦理之礼被经世之礼(法)取代,礼乐之乐让位给音乐之乐。在这样的双重作用下,一方面文学与载道的关系被松绑,另一方面自觉的音乐性诉求重新回到文人视野。就具体文体而言,作为高雅文学典型的诗歌,逐渐与社会拉开距离,进行诗艺的内在探索;作为新兴艺术样式的戏曲,则挣脱了道德与风化的束缚,打破了雅与俗的界限。总之,清代礼乐的实学化不仅具有思想史意义,同时也具有文学史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71 / 18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1] 梁启超著,夏晓虹点校.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12] 魏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校.魏源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4
  • [13]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 [14] 孙中山 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编.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15] 汤志钧 编.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16] 孙中山 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等 合编.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17] (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 [18] (清)龚自珍 著.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 [19] (清) 王夫之, 著.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