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生态承载力空间定量评价及耦合协调性

被引:35
作者
纪学朋 [1 ]
白永平 [1 ]
杜海波 [2 ]
王军邦 [3 ]
周亮 [3 ]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2] 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状态空间法; 空间分异性; 耦合协调性; 甘肃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1402 ;
摘要
以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省为研究区,选用状态空间法从生态功能弹性力、资源环境供容力以及社会经济协调力3个维度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2010年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关联特征以及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甘肃省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从东南高承载区向西北弱承载区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相近或相异生态地理分区的生态承载力表现出空间和数量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特别地,河西走廊独特的绿洲生态景观,促使该地区生态承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空间关联上,甘肃省生态承载力的分布呈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存在显著的高值(或低值)集聚区;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集聚类型主要包括HH和LL 2种类型,前者分布于甘南高原、陇南山地及河西走廊以南的祁连山区,后者则分布于苏干湖水系以北的酒泉境内与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武威民勤地区。(3)耦合协调性上,甘肃省生态承载力综合耦合协调性空间差异较大,从东南到西北呈现高-低协调相间分布的格局;较高协调地区出现在甘肃省东南部与河西走廊中东段,而较低协调地区则位于兰州-白银经济区及河西走廊西段;维度间耦合协调性受制于本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状况,使其空间分布与协调程度表现得不尽相同。
引用
收藏
页码:5861 / 587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县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潜能测度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J].
周鹏 ;
白永平 ;
马卫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15, (05) :42-46
[2]   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法的漓江上游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评价及提升策略 [J].
杨倩 ;
蒙吉军 ;
王晓东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 (01) :131-140
[3]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 [J].
熊建新 ;
陈端吕 ;
彭保发 ;
邓素婷 ;
谢雪梅 .
地理科学, 2014, 34 (09) :1108-1116
[4]   典型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以唐山市为例 [J].
金悦 ;
陆兆华 ;
檀菲菲 ;
张萌 ;
张红玉 .
生态学报, 2015, 35 (14) :4852-4859
[5]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化特征 [J].
熊建新 ;
彭保发 ;
陈端吕 ;
王亚力 ;
张猛 .
地理研究, 2013, 32 (11) :2031-2040
[6]   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 [J].
王富喜 ;
毛爱华 ;
李赫龙 ;
贾明璐 .
地理科学, 2013, 33 (11) :1323-1329
[7]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及系统耦合效应 [J].
熊建新 ;
陈端吕 ;
彭保发 ;
王亚力 .
经济地理, 2013, 33 (06) :155-161
[8]   生态承载力研究和应用进展 [J].
向芸芸 ;
蒙吉军 .
生态学杂志, 2012, 31 (11) :2958-2965
[9]   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J].
刘定惠 ;
杨永春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07) :892-896
[10]   基于RS和转移矩阵的泾河流域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评价 [J].
岳东霞 ;
杜军 ;
刘俊艳 ;
郭建军 ;
张佳静 ;
马金辉 .
生态学报, 2011, 31 (09) :2550-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