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公民运动与转型期国家一个人关系的重塑——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

被引:17
作者
施芸卿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关键词
自我边界; 选择性固化; 国家一个人关系; 公民运动;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13.02.004
中图分类号
C912.6 [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19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频发的社会冲突,从积极层面理解,是国家在孕育市场之后进一步释放社会的过程,也是由行动者发起的重塑国家一个人关系的过程。出于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公民运动的行动者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必须同时生产出维权的"合法性"和"抗争空间",其背后体现了转型期国家一个人关系的悖论——个人相对于具体国家的抽离是以其对抽象国家的内化为前提的。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便是行动者针对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而产生的适应机制。本文以B市一起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揭示了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的三重机制,即拆分国家治理层级、辨析国家在土地权利上的双重身份和剥离国家在行政实践中的政治和经济职能。其本质则是经由自我边界从弹性、渗透向固化、紧实的转变,个人重构与国家之间的独立平等关系,折射出大一统的传统国家向国家—市场—社会—个人各部分分化的现代国家迈进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51+244 +244
页数:2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跨越国家赋予的权利? 对广州市业主抗争的个案研究 [J].
庄文嘉 .
社会, 2011, 31 (03) :88-113
[2]   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 [J].
曹正汉 .
社会学研究, 2011, 25 (01) :1-40+243
[3]   激励与扩展:B市业主维权运动中的法律与社会关系 [J].
刘子曦 .
社会学研究, 2010, 25 (05) :83-110+244
[4]   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 [J].
张泰苏 .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3) :139-162+245
[5]   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 [J].
杨宜音 .
社会学研究, 2008, (02) :54-68+243
[6]   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 [J].
应星 .
社会学研究, 2007, (02) :1-23+243
[7]  
抗争空间的营造[D]. 施芸卿.清华大学. 2007
[8]  
“自我”中国[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挪) 贺美德 (Hansen, 2011
[9]  
社会心理学[M].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杨宜音, 2008
[10]  
A SOCIOLOGY FOR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J] . Michael Burawo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