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1 条
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140
|作者:
马骏
[1
,2
]
李昌晓
[1
]
魏虹
[1
]
马朋
[1
]
杨予静
[1
]
任庆水
[1
]
张雯
[1
,3
]
机构:
[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
[3]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生态脆弱性;
压力-状态-响应;
空间主成分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1402 ;
摘要: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选取18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对2001—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对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生态脆弱性指数,将生态脆弱性划分为5个等级: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通过统计不同脆弱性等级面积,求算得到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2001—2010年生态脆弱性指数标准化平均值为4.23±1.29,整体处于中度脆弱。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高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低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近10年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最小值为2002年的2.37,最大值为2008年的2.99,三峡水库蓄水后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逐年递增,2008年到达峰值后有所降低。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生活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状况等为主要的驱动因子。研究时段内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脆弱性呈现两极化趋势,高度脆弱地区的脆弱性显著增加,低度脆弱地区脆弱性明显降低。
引用
收藏
页码:7117 / 7129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