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是否扩大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基于CGSS2006的工具变量分析

被引:114
作者
陈云松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关键词
工具变量; 内生性; 联立性; 互联网;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因果分析;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13.05.001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F49 [信息产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1201 ;
摘要
本文使用CGSS2006的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的日常互联网使用与群体性上访、示威、集会等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考虑到互联网使用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除了广泛控制被访者的人口学特征、经济社会地位、心理和政治参与经历等变量外,本文还以被访者对信息通讯技术产品(ICT)的内在偏好作为工具变量,以解决联立性偏误问题。研究表明,互联网的日常使用可以扩大城市中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互联网的使用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间的"抑制性双向因果"意味着拓展利益诉求渠道是消除社会冲突的重要途径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43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63 条
[31]   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 [J].
张书维 ;
王二平 ;
周洁 .
公共管理学报, 2010, 7 (03) :95-102+127
[32]   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 测估社会互动的因果效应研究综述 [J].
陈云松 ;
范晓光 .
社会, 2010, 30 (04) :91-117
[33]   论网络政治动员:一种非对称态势 [J].
娄成武 ;
刘力锐 .
政治学研究, 2010, (02) :74-86
[34]   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 [J].
黄荣贵 .
社会, 2010, 30 (02) :178-197
[35]   “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 [J].
应星 .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6) :105-121+244
[36]   群体性事件高发的原因和对策 [J].
汪玉凯 .
时事报告, 2009, (11) :34-36
[37]   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 [J].
黄荣贵 ;
桂勇 .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5) :29-56+243
[38]   我国网络草根NGO发展现状与管理论析 [J].
张雷 .
政治学研究, 2009, (04) :82-88
[39]   正视网络“助燃”现象 [J].
朱力 .
人民论坛, 2009, (15) :52-52
[40]   无限政府的危机应对 [J].
毛寿龙 .
南风窗, 2009, (02)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