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是否扩大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基于CGSS2006的工具变量分析

被引:114
作者
陈云松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关键词
工具变量; 内生性; 联立性; 互联网;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因果分析;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13.05.001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F49 [信息产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1201 ;
摘要
本文使用CGSS2006的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的日常互联网使用与群体性上访、示威、集会等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考虑到互联网使用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除了广泛控制被访者的人口学特征、经济社会地位、心理和政治参与经历等变量外,本文还以被访者对信息通讯技术产品(ICT)的内在偏好作为工具变量,以解决联立性偏误问题。研究表明,互联网的日常使用可以扩大城市中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互联网的使用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间的"抑制性双向因果"意味着拓展利益诉求渠道是消除社会冲突的重要途径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43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63 条
[1]   农民工收入与村庄网络 基于多重模型识别策略的因果效应分析 [J].
陈云松 .
社会, 2012, 32 (04) :68-92
[2]   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最大陷阱 [J].
于建嵘 .
人民论坛, 2012, (19) :56-57
[3]   政府态度、网络媒体与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效应——一个中观角度的实证研究 [J].
郑风田 ;
许竹青 ;
余航 .
江苏社会科学, 2012, (02) :29-35
[4]   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 [J].
曾繁旭 ;
黄广生 .
开放时代, 2012, (04) :115-131
[5]   从群体性事件到群体性行动——认知理念转换与治理路径重塑 [J].
金太军 ;
沈承诚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1) :23-28
[6]   转型期中国的犯罪治理政策:堵还是疏? [J].
陈硕 .
经济学(季刊), 2012, 11 (02) :743-764
[7]   社会互动对敌意媒体效果的影响 [J].
薛可 ;
梁海 ;
余明阳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9 (06) :39-48
[8]   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的动员与组织机制 [J].
张书维 ;
王二平 .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 (12) :1730-1740
[9]   高增长与低就业:政府干预与就业弹性的经验研究 [J].
陆铭 ;
欧海军 .
世界经济, 2011, (12) :3-31
[10]   中国网络政治研究:进程与争鸣 [J].
陈潭 ;
罗晓俊 .
政治学研究, 2011, (04) :8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