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法理阐释

被引:23
作者
孙佑海 [1 ]
王操 [2 ,3 ]
机构
[1]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2] 天津大学法学院
[3] 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促进法》; 促进型立法; 农民主体地位; 农民发展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1 [行政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对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该法由党和国家振兴乡村的相关政策转化而成,在规范构造上呈现出正向激励的特征;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核心是保障农民发展权,促进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整体确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制度措施,并在城乡融合、扶持措施、监督检查等方面与其他涉农法律法规相衔接。为保障该法有序运转,确保乡村振兴目标全面实现,应当建立党的领导、政府协同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决策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8 (001)
[12]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19
[13]  
平等发展权法律保障制度研究[M]. 人民出版社 , 汪习根, 2017
[14]  
发展、人权与法治研究[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汪习根, 2017
[15]  
农民发展权法治保障研究[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丁德昌, 2015
[16]  
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汪习根著, 2002
[17]   从法哲学的范围与品格看部门法哲学研究 [J].
胡平仁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0, 16 (03) :18-35
[18]   发生学方法与历史研究 [J].
张乃和 .
史学集刊, 2007, (05) :43-50
[19]   发展权主体的法哲学探析 [J].
汪习根 .
现代法学, 2002, (01) :41-48
[20]   法的生成的几个问题 [J].
严存生 .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2, (01) :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