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法理阐释

被引:23
作者
孙佑海 [1 ]
王操 [2 ,3 ]
机构
[1]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2] 天津大学法学院
[3] 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促进法》; 促进型立法; 农民主体地位; 农民发展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1 [行政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对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该法由党和国家振兴乡村的相关政策转化而成,在规范构造上呈现出正向激励的特征;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核心是保障农民发展权,促进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整体确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制度措施,并在城乡融合、扶持措施、监督检查等方面与其他涉农法律法规相衔接。为保障该法有序运转,确保乡村振兴目标全面实现,应当建立党的领导、政府协同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决策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乡村振兴的立法考量——基本法与促进法的视角 [J].
郑泽宇 ;
陈德敏 .
广西社会科学, 2020, (08) :108-114
[2]   乡村秩序重构:实现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 [J].
沈费伟 .
学术交流, 2020, (07) :146-156
[3]   论乡村振兴立法的功能定位与基本原则 [J].
朱智毅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02) :84-95
[4]   农业农村法治建设70年回顾与展望 [J].
杨东霞 ;
刘齐齐 .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 (04) :20-27
[5]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立法定位与模式 [J].
杨东霞 ;
刘齐齐 .
农村工作通讯, 2019, (22) :51-52
[6]  
通往幸福生活之路——中国国家治理的价值定位及其路径[J]. 钱锦宇.人权. 2019(06)
[7]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连续性、继起性的县域实践 [J].
朱启铭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9, (03) :95-104
[8]   《乡村振兴法》立法:功能定位、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 [J].
代水平 ;
高宇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9 (02) :19-27
[9]   公司制度研究:以制度发生学为视角 [J].
王妍 .
政法论坛, 2016, 34 (02) :162-169
[10]  
规范对象、规范方式及制度激励——经济法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模式[J]. 焦海涛.经济法研究. 2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