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权利话语的反思——兼论中国环境法的转型

被引:11
作者
陈海嵩
机构
[1]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权利话语; 环境群体性事件; 环境法转型;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5.02.009
中图分类号
D922.68 [环境保护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8 ;
摘要
我国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受到环境保护权利话语的强大影响,分别形成了环境权理论和环境维权解释框架。尽管目前对环境权理论已经有所反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权利话语的支配。对当前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深入分析表明,公众基于环境权利意识觉醒而通过群体性事件维权只是权利话语的理论想象而不符合中国现实;而基于环境维权框架提出的法律对策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阻碍了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应在肯定环境保护权利话语历史贡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反思,并在环境法理念、功能和制度层面上予以适度调整。环境法学者应在破除权利话语迷思的基础上,对理论的边界与实践的发展保持自我反省和高度敏感,方能实现环境法的转型与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中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架构与完善 [J].
黄锡生 ;
史玉成 .
当代法学, 2014, 28 (01) :120-128
[2]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困境与破解路径——以2012年重大群体性事件为例 [J].
于建嵘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04) :1-8
[3]   环境管制标准在侵权法上的效力解释 [J].
宋亚辉 .
法学研究, 2013, 35 (03) :37-53
[4]   规则选择的效率比较:以环保制度为例 [J].
凌斌 .
法学研究, 2013, 35 (03) :17-36
[5]   日本环境权说的困境及其原因 [J].
徐祥民 ;
宋宁而 .
法学论坛, 2013, 28 (03) :86-101
[6]   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以什邡、启东、宁波事件为例 [J].
郑旭涛 .
东南学术, 2013, (03) :23-29
[8]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性及驱力模型分析:基于相关性的分析 [J].
赵国洪 ;
黎小兰 .
电子政务, 2012, (12) :2-14
[10]   公众参与的方式及其效力光谱——以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为例 [J].
唐明良 .
法治研究, 2012, (11) :9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