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1998年7月鄂东特大暴雨鞍型场的影响

被引:34
|
作者
姜勇强 [1 ,2 ]
王元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
[2]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关键词
不同尺度地形; 鞍型场; 特大暴雨; β中尺度低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中尺度η坐标模式对1998年7月21~22日鄂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地形对鞍型场和低空急流的影响,概括了鄂东地区β中尺度低涡及特大暴雨形成的概念模型。结果表明,在全地形的情况下,降水和实况接近,700 hPa鞍型场稳定维持,鞍型场位置和实况接近,鄂东地区的β中尺度低涡形成于鞍型场中性点附近;而无地形试验模拟降水量偏小、降水开始时间偏迟,河套地区高压和西南涡偏北,造成700 hPa鞍型场偏北,鄂东地区无法形成β中尺度低涡。青藏高原地形对其北部及南部气流的阻滞、绕流作用以及侧边界的摩擦作用对河套地区高压和西南涡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积分时间越长,地形的作用越明显。在全地形试验中,汉口南侧中尺度低空西南风急流的加强是β中尺度低涡形成的重要因素,当加强的西南中尺度急流传播到(或形成于)鞍型场中性点附近时,其左侧容易形成β中尺度低涡,并在合适的热力条件下得到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297 / 30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7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