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7 条
地形对1998年7月鄂东特大暴雨鞍型场的影响
被引:34
|作者:

姜勇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机构:
[1]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
[2]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来源:
关键词:
不同尺度地形;
鞍型场;
特大暴雨;
β中尺度低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中尺度η坐标模式对1998年7月21~22日鄂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地形对鞍型场和低空急流的影响,概括了鄂东地区β中尺度低涡及特大暴雨形成的概念模型。结果表明,在全地形的情况下,降水和实况接近,700 hPa鞍型场稳定维持,鞍型场位置和实况接近,鄂东地区的β中尺度低涡形成于鞍型场中性点附近;而无地形试验模拟降水量偏小、降水开始时间偏迟,河套地区高压和西南涡偏北,造成700 hPa鞍型场偏北,鄂东地区无法形成β中尺度低涡。青藏高原地形对其北部及南部气流的阻滞、绕流作用以及侧边界的摩擦作用对河套地区高压和西南涡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积分时间越长,地形的作用越明显。在全地形试验中,汉口南侧中尺度低空西南风急流的加强是β中尺度低涡形成的重要因素,当加强的西南中尺度急流传播到(或形成于)鞍型场中性点附近时,其左侧容易形成β中尺度低涡,并在合适的热力条件下得到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297 / 30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 [1] 高原东侧特大暴雨过程中秦岭山脉的作用[J]. 高原气象, 2009, (06) : 1282 - 1290慕建利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李泽椿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李耀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2] 高原东侧一次大暴雨过程动力热力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04) : 796 - 806屠妮妮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陈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何光碧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 [3]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环境场综合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01) : 46 - 57井喜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李栋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李明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陕西省气象局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毕旭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贺文彬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井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杜继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陕西省气象局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
- [4] 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盆地中尺度涡旋及暴雨的数值试验[J]. 高原气象 , 2006, (03) : 430 - 441何光碧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
- [5] 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J]. 高原气象 , 2006, (03) : 442 - 450李川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陈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何光碧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 [6] 在“98.7”武汉强暴雨过程中不同尺度波动的作用及其相干性[J]. 高原气象, 2005, (01) : 49 - 55魏凤英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朱福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谢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7]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典型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试验[J]. 高原气象, 2004, (S1) : 37 - 45康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沈桐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蔡新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蒲吉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 [8] 卫星遥测纬向剖面地形谱分析——青藏高原背风侧地区地形扰动与西风扰动的耦合模态[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 304 - 318王宛亭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元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9]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EXTREMELY HEAVY RAIN AND MESO-β SCALE LOW VORTEX IN INVERTED TYPHOON TROUGH[J]. ActaMeteorologicaSinica, 2004, 18 (02) : 195 - 210姜勇强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王昌雨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张维桓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陈中一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 [10] 中尺度地形对“98.7”鄂东特大暴雨的动力作用[J]. 气象学报, 2002, (05) : 602 - 612崔春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武汉暴雨研究所闵爱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武汉暴雨研究所胡伯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武汉暴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