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

被引:86
|
作者
李川
陈静
何光碧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陡峭地形; 四川盆地强降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动力阻挡作用形成了本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通道,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结构造成了四川西北部和黄河上游的强水汽辐合中心,并使低层高能舌和能量锋区位于海拔较低的四川盆地,在四川盆地对流层低层建立起位势不稳定层结。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结构引起了低层偏东气流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最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出现在东西风垂直切变与陡峭地形交汇处,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促使强对流猛烈发展,暴雨过程中高原东侧还有一个中尺度涡旋的发生发展相伴。青藏高原东侧暴雨区最显著的热力特征是高温高湿区域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最显著的动力特征是强涡度柱也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
引用
收藏
页码:442 / 45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梅雨锋云系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姚秀萍
    于玉斌
    赵兵科
    [J]. 高原气象, 2005, (06) : 1002 - 1011
  • [2] “03.7”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模拟和诊断分析
    张冰
    胡隐樵
    傅培健
    [J]. 高原气象, 2005, (03) : 378 - 386
  • [3]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
    陈静
    矫梅燕
    李川
    不详
    [J]. 高原气象 , 2003, (S1) : 90 - 101
  • [4] “2001.9.18”华西突发性强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闵文彬
    陈忠明
    高文良
    何光碧
    [J]. 高原气象, 2003, (S1) : 110 - 118
  • [5] 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
    陈忠明
    徐茂良
    闵文彬
    缪强
    [J]. 高原气象, 2003, (02) : 162 - 167
  • [6] 1998年7月22日长江中游中β低涡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徐亚梅
    高 坤
    [J]. 气象学报, 2002, (01) : 85 - 95
  • [7] 青藏高原切变线对四川盆地西部突发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郁淑华
    何光碧
    滕家谟
    [J]. 高原气象, 1997, (03) : 83 -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