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

被引:73
|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刘耕年
冯金良
曹俊
机构
[1]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关键词
岩溶风化壳; 土壤丢失; 岩溶夷平面; 地理循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5 [岩溶(喀斯特)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灰岩溶蚀速率快而难溶物含量很低的特点显示岩溶区厚层连续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消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 ,有利于地貌向准平原化方向发展 .由于岩溶作用对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 ,导致溶蚀残余物质或地表原有的风化壳转入近地表岩溶裂隙(为石漠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 ,从根本上制约了地表残余物质的长时间积累和连续风化壳的持续发展。所以 ,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于地下水以水平作用方式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下 ,而这种条件从大的时间、空间尺度上只能出现在地貌发育晚期已经接近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 ,因此 ,厚层连续的岩溶风化壳具有明确的旋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1] 中国岩溶学[M]. 地质出版社 , 袁道先等 编, 1994
  • [12] 广西(山弄)岗自然保护区石灰土的地球化学特征
    韦启璠
    陈鸿昭
    吴志东
    黄钺
    教剑英
    [J]. 土壤学报, 1983, (01) : 30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