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

被引:73
|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刘耕年
冯金良
曹俊
机构
[1]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关键词
岩溶风化壳; 土壤丢失; 岩溶夷平面; 地理循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5 [岩溶(喀斯特)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灰岩溶蚀速率快而难溶物含量很低的特点显示岩溶区厚层连续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消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 ,有利于地貌向准平原化方向发展 .由于岩溶作用对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 ,导致溶蚀残余物质或地表原有的风化壳转入近地表岩溶裂隙(为石漠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 ,从根本上制约了地表残余物质的长时间积累和连续风化壳的持续发展。所以 ,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于地下水以水平作用方式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下 ,而这种条件从大的时间、空间尺度上只能出现在地貌发育晚期已经接近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 ,因此 ,厚层连续的岩溶风化壳具有明确的旋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性质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J]. 崔之久,李德文,刘耕年,冯金良,张威.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 [2] 覆盖型岩溶、风化壳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崔之久
    李德文
    冯金良
    刘耕年
    李洪江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6) : 510 - 519+530
  • [3] 湘桂黔滇藏一线覆盖型岩溶地貌特征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李德文
    崔之久
    刘耕年
    [J]. 山地学报, 2000, (04) : 289 - 295+385
  • [4] 青藏高原古岩溶的存在及其与东邻地区岩溶的对比
    李德文
    崔之久
    刘耕年
    [J]. 中国岩溶, 1999, (04) : 25 - 34
  • [5] 论碳酸盐岩侵蚀与环境变化──以黔中地区为例
    万国江
    白占国
    [J].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 279 - 279
  • [6] 路南石林形成过程与环境变化
    林钧枢
    [J]. 中国岩溶, 1997, (04) : 66 - 70
  • [7]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崔之久
    高全洲
    刘耕年
    潘保田
    陈怀录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 378 - 386
  • [8] 青藏高原夷平面与岩溶时代及其起始高度
    崔之久
    高全洲
    刘耕年
    潘保田
    陈怀录
    不详
    [J]. 科学通报 , 1996, (15) : 1402 - 1406
  • [9] 太行期岩溶剥蚀面的发现及地文期的划分
    钱学溥
    [J]. 中国岩溶, 1984, (02) : 32 - 38
  • [10] 路南石林发育及其演进
    张寿越
    [J]. 中国岩溶, 1984, (02) : 83 -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