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气候年代际变化三维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73
|
作者
宇如聪
周天军
李建
辛晓歌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东亚气候; 年代际变化; 对流层变冷; 三维结构; 季节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围绕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东部气候年代际变化,近年来,作者围绕着其气候要素变化的区域特点、在不同季节的表现特征和对应的大气环流变化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讨论,较为全面地给出了其变化的三维空间结构图像,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我国东部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具有显著的三维结构特征,它与东亚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的变化存在直接联系,具体表现特征随季节而变化。对流层中上层出现的年代际尺度变冷,一方面通过其上层的气旋式环流异常,使得东亚急流轴以南的西风增强,一方面通过其下层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导致东亚夏季风减弱。西风急流增强通过改变对流层中上层的辐散强度,触发独特的云-辐射反馈过程,对青藏高原下游地面气温变冷发挥重要作用;西风急流偏南和夏季风减弱,最终导致中国东部"南涝北旱"型降水异常。东亚对流层上层变冷和青藏高原下游地面气温变冷开始于3月,与近几十年来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增强趋势存在显著联系。从3月到9月,对流层上层冷中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而变化:从3月到5月,冷中心逐渐南移并加强,5月移至35°N以南,导致中国东南部地区出现干旱化趋势;冷中心在7~8月的盛夏季节位于(40°N,110°E)附近,造成中国东部的"南涝北旱"型降水异常。该研究为评估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气耦合模式的模拟性能、检验不同强迫因子在东亚气候年代际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观测依据。对参加WCRP组织的IPCCAR4"二十世纪气候耦合模式模拟"计划的19个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在包括气溶胶和温室气体在内的实际外强迫作用下,目前的耦合模式难以模拟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东亚气候年代际变化。无论对东亚气候变化归因研究,还是对适合东亚气候的数值模式研发,本文都提出了新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893 / 90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
    杨修群
    朱益民
    谢倩
    任雪娟
    徐桂玉
    [J]. 大气科学, 2004, (06) : 979 - 992
  • [2] 中国近8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陈隆勋
    周秀骥
    李维亮
    罗云峰
    朱文琴
    [J]. 气象学报, 2004, (05) : 634 - 646
  • [3] 高层大气温度和高度场异常对我国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钱永甫
    周宁芳
    毕云
    不详
    [J]. 高原气象 , 2004, (04) : 417 - 428
  • [4] 长江流域、华北降水特征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分析
    黄燕燕
    钱永甫
    [J]. 高原气象, 2004, (01) : 68 - 74
  • [5]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对中国春夏季降水的影响
    钱永甫
    张艳
    郑益群
    [J]. 干旱气象, 2003, (03) : 1 - 7
  • [6]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郭其蕴
    蔡静宁
    邵雪梅
    沙万英
    [J]. 地理学报, 2003, (04) : 569 - 576
  • [7] 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龚道溢
    王绍武
    [J]. 地理学报, 2003, (04) : 559 - 568
  • [8] 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
    黄荣辉
    陈文
    丁一汇
    李崇银
    [J]. 大气科学, 2003, (04) : 484 - 502
  • [9] 关于东亚夏季风变化及其成因的最近研究进展
    黄荣辉
    周连童
    陈文
    [J]. 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 2003, (01) : 55 - 69
  • [10]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
    王绍武
    蔡静宁
    朱锦红
    龚道溢
    [J]. 气象学报, 2002, (05) : 637 - 639+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