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时空变化

被引:28
作者
张东海 [1 ,2 ]
任志远 [1 ,2 ]
冯雪铭 [2 ]
李双双 [2 ]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西部; 社会-经济-生态; 协调发展;
D O 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13.03.016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4 ; 0201 ; 0201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经济与生态指数,对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两两之间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1990-2010年,西部各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其中甘肃以东地区经济发展显著,社会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行提高,生态水平基本保持静止,而西南地区生态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生态水平波动大。(2)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发展模式互动趋势明显,社会进步相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短暂滞后性;而生态系统反映较迟钝,生态与社会、生态与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不明显,但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发展模式一致。(3)中国西部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均呈增长趋势,说明随时间的推移,各个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趋于协调发展。但2005年和2010年的协调度增长不明显,个别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度出现下降趋势,生态水平的下降造成协调度增长停滞。
引用
收藏
页码:545 / 55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动态.[M].任志远;李晶;王晓峰等著;.科学出版社.2006,
[2]   西北地区不同地域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区划指标体系研究 [J].
刘秀花 ;
李永宁 ;
李佩成 .
干旱区地理, 2011, 34 (04) :642-648
[3]   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 [J].
刘新平 ;
孟梅 .
干旱区地理, 2011, 34 (01) :173-178
[4]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演变机制分析 [J].
韩春鲜 ;
马耀峰 ;
罗辉 .
干旱区地理, 2010, 33 (03) :449-455
[5]   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与NPP的相关性分析 [J].
师庆三 ;
王智 ;
吴友均 ;
高炜 ;
师庆东 .
干旱区地理, 2010, 33 (03) :427-433
[6]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J].
王继军 ;
郭满才 ;
姜志德 ;
苏鑫 ;
李慧 ;
李奇睿 .
生态学报, 2010, 30 (09) :2371-2378
[7]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 [J].
白洁 ;
王学恭 ;
赵成章 .
干旱区地理, 2010, 33 (01) :130-135
[8]   从经济、资源、环境角度评估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 [J].
李善同 ;
何建武 .
发展研究, 2009, (04) :12-14
[9]   层次分析法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质评价 [J].
庞振凌 ;
常红军 ;
李玉英 ;
张乃群 ;
杜瑞卿 ;
胡兰群 .
生态学报, 2008, (04) :1810-1819
[10]   西部干旱区省会城市生态经济位比较研究 [J].
徐厚琴 ;
方一平 .
干旱区地理, 2007, (03) :42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