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博弈与抉择——从两高“网络诽谤”司法解释说开去

被引:44
作者
李晓明
机构
[1]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关键词
公共秩序; 公共场所; 信息网络; 刑法解释;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5.02.012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两高"网络诽谤"司法解释颁布以来,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中规定的对"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的解释条款,更是成为议论的核心和焦点。基于"公共场所"的概念和对"利用信息网络"的客观理解,并围绕"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博弈,以及对刑罚积极主义与刑罚消极主义的选择,展开了对该司法解释第1-5条的深入讨论。特别提出不应直接将"公共场所"扩大进"网络空间","起哄闹事"与"公共秩序严重混乱"也不应简单地在"信息网络"中进行判断,应仍旧依据我国《刑法》第293条第1款第4项中的"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现实社会"标准来定罪,该司法解释的出台只是增加了"以信息网络为工具"的手段。在刑法解释问题上,主张"消极主义"的刑法解释观,以利于我国"刑事法治"环境的营造和正确刑法解释方法的培养。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3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刑罚积极主义立场下的刑法适用解释 [J].
付立庆 .
中国法学, 2013, (04) :149-157
[3]   论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 [J].
李晓明 .
法学杂志, 2010, 31 (11) :24-28
[4]   论公共场所的个人隐私权保护 [J].
邓河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2) :34-36
[5]   因特网上的犯罪及其遏制 [J].
屈学武 .
法学研究, 2000, (04) :83-100
[6]   计算机网络与犯罪 [J].
刘广三 ;
杨厚瑞 .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02) :50-54
[7]   新刑法与并合主义 [J].
张明楷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01) :103-113+206
[8]   计算机犯罪的防范 [J].
胡继光 .
法学, 1996, (08) :20-20
[9]   计算机犯罪定义之我见 [J].
陈开琦 .
现代法学, 1992, (05) :44-47
[10]   计算机犯罪及立法探讨 [J].
陈立华 .
法学, 1990, (01) :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