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法与并合主义

被引:86
作者
张明楷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刑法; 报应刑论; 目的刑论; 并合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刑罚理论上的绝对主义 (报应刑论 )、相对主义 (目的刑论 )与并合主义的内涵 ,指出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的分歧不在于刑罚目的 ,而在于刑罚正当化的根据 ,提出并合主义是理想的刑罚观念 ;其次论证新刑法采取了并合主义 ,认为这样有利于同时保护个人与社会利益 ,有利于适当处理刑罚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的关系 ,有利于协调罪刑均衡与刑罚个别化原则 ,有利于使刑罚整体程度适中 ;接着根据并合主义的理念提出刑罚与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的具体要求 ,主张量刑时不宜过于重视一般预防的需要 ;最后联系中国国情与公民的一般价值观念 ,根据刑罚的本质 ,指出我国目前的刑罚虽然不宜过于严厉 ,但也不能盲目地推崇轻刑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3+206 +206-20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 [J].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1996, (02) :10-47
[2]  
实证派犯罪学[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意)恩里科·菲利著, 2004
[3]  
保守主义[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刘军宁著, 1998
[4]  
论国家的作用[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德)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Humboldt)著, 1998
[5]  
论犯罪与刑罚[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意)贝卡里亚(Beccaria,Cesare)著, 1993
[6]  
立法理论[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英)边沁(Bentham,Jeremy)著, 1993
[7]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 商务印书馆 , (德)康德(Kant)著, 1991
[8]  
中国刑法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高铭暄主编, 1989
[9]  
科学与人类行为[M]. 华夏出版社 , (美)斯金纳(Skinner,B.F.)著, 1989
[10]  
贝卡里亚及其刑法思想[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黄风 著,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