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侧重谈对高考改革的历史借鉴

被引:8
作者
郑若玲
机构
[1]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科举学; 公平; 社会流动; 考试立法; 高考;
D O I
10.13236/j.cnki.jshe.2020.01.005
中图分类号
D691.46 [考试]; G632.474 [考试];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040102 ;
摘要
科举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早已在百年前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依然存在,科举学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科举"追求至公"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与普适性;科举促进社会流动对改善当今社会结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科举立法缜密确保考试权威公正亟待当今考试法治借鉴。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建设的启发借鉴上,还可延展到教育乃至政治领域的许多方面,从科举的公平性、社会流动、考试立法等角度谈古论今,仅是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冰山一角"。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科举学教学推广初探——基于科举学课程效果之分析 [J].
郑若玲 ;
刘盾 .
教育与考试, 2016, (04) :21-27+38
[2]   高考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成效、难点及趋势 [J].
李木洲 .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4, (03) :44-48
[3]   论清代社会公益组织的基层社会监督机制——以科举宾兴为中心 [J].
毛晓阳 ;
金甦 .
东南学术, 2014, (03) :214-220
[4]   科举至公之道及其现实启思 [J].
郑若玲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5) :58-66
[7]   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 [J].
谢作栩 ;
王伟宜 .
教育学报, 2006, (02) :65-74+96
[8]   “科举学”:求解科举研究的最大值 [J].
刘海峰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03) :5-10
[9]   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 [J].
孙立平 .
战略与管理, 2002, (01) :18-26
[10]   科举制的廉政效应 [J].
屈超立 .
政法论坛, 2001, (05) :14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