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法学思考

被引:44
作者
车丕照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本位; 国际社会本位; 人本主义国际法; 国际造法;
D O I
10.15939/j.jujsse.2018.06.fx1
中图分类号
D99 [国际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9 ; 030206 ; 030609 ;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是对当下国际社会或国际关系的最新概括,也隐含着中国政府对全球治理和国际法治走向的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仍然为国家,国际法的"国家本位"特征不会出现根本性改变,但安危与共的意识会引导国际法向"国际社会本位"的方向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只有转化为国际法律制度才能更易于实现其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话语的普及、国内立法的转化、国际组织造法功能的运用以及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4+203 +20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联合国层面的全球人权治理:中国的参与和贡献 [J].
罗艳华 .
人权, 2017, (02) :19-34
[2]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原理与路径 [J].
李赞 .
国际法研究, 2016, (06) :48-70
[3]   论国际法的人本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J].
万震 .
党政干部学刊, 2015, (12) :21-25
[4]   日本财界的政治影响力分析——以日本的TPP政策制定过程为例 [J].
田凯 ;
邵建国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3 (05) :181-186
[5]   美国对外政策与大陆架制度的建立 [J].
舒建中 .
国际论坛, 2013, 15 (04) :39-44+80
[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J].
曲星 .
求是, 2013, (04) :53-55
[7]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路径研究 [J].
吕晓莉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2, (06) :118-123
[8]   全球化与国际法的人本主义转向 [J].
何志鹏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7, (01) :113-120
[9]   身份与契约——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主权的观察 [J].
车丕照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 (05) :55-59
[1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人民出版社 , 习近平,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