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宪法之下的刑法秩序转型与权利保护

被引:1
作者
李样举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宪法价值观; 部门法秩序; 《刑法》第12条; 立法作为; 特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1979年《刑法》在法的明确性、具体化方面不够深入而导致一些人遭受不适当量刑,1997年《刑法》在前述两方面虽然做了较大改进,但是由于立法者对溯及力模式的选择使1997年《刑法》的有利规定不能溯及这些已生效案件。从宪法角度来看,这种救济模式的选择属于立法者的价值判断,其不违反平等原则,具有合宪性,理应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然而从禁止事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宪法功能、我国2004年"人权条款"入宪所带来的国家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一些国家刑法对生效案件采有利溯及的规定来看,我国刑法在价值观上应当进一步跟进宪法,应对遭受不适当量刑的当事人予以适当的救济。鉴于诉讼经济和对既定秩序最小危害的考虑,我国立法机关的积极作为和启动特赦机制不失为较好的救济渠道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关于刑法溯及力的两个问题 [J].
刘仁文 .
现代法学, 2007, (04) :132-136
[2]   现代特赦制度新探 [J].
阴建峰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 (02) :91-95
[3]   《大宪章》与英国宪法的起源 [J].
程汉大 .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02, (02) :14-29
[4]  
刑法专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铭暄主编, 2006
[5]  
中国宪法[M]. 法律出版社 , 胡锦光, 2004
[6]  
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M]. 山东人民出版社 , 陈新民著, 2001
[7]  
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徐秀义, 2001
[8]  
刑法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铭暄, 2000